大城小镇食客喜爱沙窝豆丝
昨日清晨,沙窝乡笼罩在薄雾里,太阳刚刚露头,沙窝村好口味豆丝加工厂的工人已经摆出了凉席,准备晾晒豆丝。
走进厂房,四口锅前,2名工人正忙着烙皮子。她们先在锅里刷一层油,将调制好的浆液倒入锅内,涂抹均匀后,再盖上锅盖,1分钟后,用特制的工具将烙好的皮子铲起,放在旁边竹席上晾着。灶台旁边,另2名工人把晾好的皮子叠成条,等待切丝。
“每年国庆节至春节期间是生产豆丝的最佳时机,厂里平均每天要加工300公斤豆丝,年产量达2万多公斤。”老板周水源告诉记者。
仓库里,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豆丝特别抢眼。“这些都是本周生产的,全部被客户预订了。”说起销售形势周水源心里乐开了花,“我家的豆丝以优质大米、绿豆、荞麦、大麦、豌豆、蚕豆、花生、芝麻为原料,用传统农家柴火灶手工精制而成,东北、广州、福建等多地都有客户,有的市民还把豆丝带到了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作为礼品送人哩!”
沙窝乡宣传委员张春燕告诉记者:“目前,全乡上规模的豆丝加工厂有20家,每户产量达2.5万公斤以上,年产量突破了50万公斤。”
在沙窝村13组欣绣豆丝加工厂,老板娘何桂香和工人正忙着晒豆丝。凭借临近公路的有利地形,该厂采取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生意十分红火。
何桂香今年48岁,有30年加工豆丝的经验。经过20多年的积累,欣绣豆丝厂厂房扩至210平方米,聘请8名工人,日产豆丝300公斤,总产量1.5万公斤。“前几天,还有位上海老顾客打电话来订货呢!”何桂香笑得合不拢嘴。
沿着蜿蜒的村级公路,记者来到了牌楼村新村牌豆丝加工厂。厂房前,篮球场般大的空地上,晒满豆丝的竹席,一溜铺开。
与前两家手工制作不同的是,新村牌豆丝推行机械化加工。厂房里,生产设备吸浆、烙皮子、切割等流程一气呵成。“以前采用手工制作,四口锅一天产量最多不到300公斤。引进机械加工后,每天产量可达1500公斤,全年产量突破了15万公斤。”老板何远银自豪地说。
“除了规模大户外,还有300家中小规模的豆丝加工厂。”张春燕介绍,沙窝乡豆丝全年总产量约300万公斤,产值近2000万元。
邢佑明家的胡桥豆丝加工厂这几天歇业了。获悉记者来访,他驾着小车赶回来:“今年购买的加工原料一口气用完了。”走进仓库,只见一箱箱精美包装的豆丝整齐地摆放着。谈起做豆丝,邢佑明打开了话匣子:“胡桥村有100多年的豆丝加工传统,大大小小的豆丝加工厂50多家,豆丝加工已成为全村390户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近几十年来,豆丝的销售模式也悄然变化:上世纪80年代,农民用扁担挑豆丝到城里卖;上世纪90年代,用客车带豆丝出去卖;2000年,有客户上门收购豆丝;2011年,豆丝精美包装,销往全国各地。如今,销售价格由原来的6元/公斤,提高到16至20元/公斤,收入翻番。”
采访结束时,邢佑明向记者道出了新年愿望:“沙窝乡加工豆丝历史悠久,但是规模都不大,希望能够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并在工商部门注册商标,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将沙窝豆丝销往全国,推向世界。”
精选图文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热门资讯榜
推荐资讯
图文信息
鄂东网讯,2015年2月11日下午2点左右 一只狗狗不慎掉入凤凰广场湖中 一直旺旺地叫喊 好心爹爹脱下冬装毅然下去帮狗狗上岸 给32个赞。...[详细]
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丁步桓深入到石山社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并与90多岁的老党员亲切交谈、拉家常、谈发展。 机关党委副书记、计财科...[详细]
- 鄂州老人不畏严寒 跳入湖中把狗狗救起
- 鄂州市国土局:2015年春节前走访慰问党员贫困户
- 流动人口特困家庭走访慰问活动
- 大城小镇食客喜爱沙窝豆丝
- 文化服务小分队
- 一起假报案牵出个真盗窃抢劫恶人
- 节前保洁市场升温
- 有站牌却等不来公交车
- 澳总理遭党内逼宫 信任投票今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