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深化市校合作实施创新驱动的“黄冈经验”探秘

 时间:2016-04-26 14:51:15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创新澎湃新动能

  ——深化市校合作实施创新驱动的“黄冈经验”探秘

  2006年8月25日,是时任代理市长刘雪荣到黄冈任职的第11天,第一次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第一项议题是研究科技第一生产力工作,指出黄冈作为老区,要在竞争中实现跨越、赶超,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2006年9月,刘雪荣第一次带队外出考察,就是到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对接,请科技进山,为黄冈企业“输血”。

  2006年10月21日,我市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邀请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院士为与会代表作了题为《解析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报告;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了黄冈首轮市校合作。

  借这一股市校合作东风,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大、华农、省农科院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共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发展。

  2013年6月,在市长陈安丽直接谋划和组织下,以“聚集人才、创新科技”为主旨,我市高规格启动了新一轮“黄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

  彼时,陈安丽来黄冈任职不满3个月。

  两轮市校合作的推行,黄冈的“创新发展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脉搏。

  保持战略定力,源于洞察力。摊开黄冈历史,星光闪耀。

  2000多年建置史上,诞生了16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两位国家主席、200多位开国将帅。

  进入新世纪,人杰地灵的黄冈却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调整阵痛。

  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叠加而至时,黄冈应势而动。

  2013年4月,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发展旗帜,突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重点,深入开展“双百”项目、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三大行动”,促进黄冈科学跨越发展。

  然而,以新坐标审视未来,制约黄冈发展的瓶颈立显:11个县市区中5个国家级贫困县,9个县市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农业大市,产业底子薄、水平低,缺乏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缺乏大块头、高科技、创新型企业。

  在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黄冈如何后发赶超?

  盘活存量,增强内生动力,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又在哪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对于老区黄冈而言,唯有创新驱动。”市委书记刘雪荣掷地有声地说。

  实施创新驱动,黄冈,路在何方?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全国高校正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黄冈背靠武汉科教资源大都市,武冈城铁催生同城化时代,首轮市校合作打下坚实根基。曾当过多年 省教育厅厅长的市长陈安丽敏锐地觉察到,高校拥有的科技、人才资源,正是黄冈急缺的,必须借智引才,突破瓶颈,转型发展,为实现黄冈后发赶超打造新引擎。

  秉天时,拥地利,得人和。2013年6月,黄冈启动新一轮市校合作,提出以“一园八基地”为载体,通过“三年三步走”,实现“1151”目标:把黄冈建 成全国100所重点高校的实践育人基地,每年接收全国高校实习实训大学生10000名,吸纳大学生就业5000名,支持1000名大学生创业。同时,每年 引进或共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30个以上,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个以上。把市校合作的触角从全省、全国延伸到全球,把黄冈建成全国大学生实习实训 示范区、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十年来,以市校合作为载体,“借智风暴”激荡红土地,逐渐探索出“政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黄冈特色”创新驱动之路。

  平台驱动: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打造协同创新载体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要有平台。

  在宽阔的黄冈明珠大道西侧,一栋19层的高楼巍然耸立。这是市政府投资1。3亿元,从2006年动议、于2013年建成的全省除武汉市外最大的大学生孵化基地。

  在黄州中环路,投资5000余万元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于今年初投入使用。这栋12层1。5万平方米的大厦,是为海归创业者量身定做的创业基地。

  与这两栋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委、市政府至今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旧办公楼办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当时环境条件下,好难!好难!”提起这两栋楼的建设历程,当初参与决策的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吴佑元和市科技局局长胡华,不约而同一连说了两个“难”字。

  2006年10月,在外地考察取经回来的黄冈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一班人,向时任代理市长刘雪荣汇报建设孵化器的想法时,刘雪荣说:“你们不来找我,我还要去找你们说这事。”

  当时的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举步维艰,干部工资都难以及时发放;而且开发区大多数干部是在乡镇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对“孵化器”的概念、功能、运作模式等知之不多。

  吴佑元记忆犹新:“为建设孵化器,半年之内,刘雪荣三次到开发区调研,教给我们三条锦囊妙计,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次调研,刘雪荣就“孵化器的意义功能”讲了生动的一课,提出“孵化器是开发区的发动机,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的活力和源泉”,统一了干部思想。

  第二次调研,刘雪荣指出“钱不是问题,钱在脑袋里,要无中生有,就地取材”。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开发区一班人向银行借了400万元用于征地,用“借钱征地,以地换楼”的办法,解决了土地和资金难题。

  第三次调研,刘雪荣要求孵化器设计要科学,规划要合理,解决了孵化器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问题。

  经过三年的艰苦建设,2013年底,黄冈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成为黄冈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3楼6000平方米孵化基地,分隔成一小格一小格 办公室,满是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产值300万元的全视设计工厂到壹百智能科技公司;从小有名气的遗爱网创业基地到研发计算机汉字输入的创业团队……已吸引 了12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34家小微科技企业和30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该基地已获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2015年4月9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省委书记李鸿忠来此参观后,深感欣慰和喜悦,称赞道:“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为黄冈革命老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科技部门的责任担当,同样成就了今天的留学生创业园。2009年召开的第36次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市财政局分三年安排300万 元支持建设。经过科技部门多年的攻坚克难,今年初留学生创业园投入运营,已引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10个项目入驻,从深层次提升黄冈的科技创新 能力。

  如今,市县两级共建成大学生孵化基地15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628个,带动大学生就业2200人。

  与孵化 基地同步成长起来的,是黄冈市校合作的“一园八基地”。自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央校、央院、央所、央企为依托,打造高校科研院 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国家和省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人才智库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留学回 国人员创业基地等“一园八基地”,构建了市校合作和创新创业支撑载体和体系平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两年多来,“一园八基地”春色满园:

  已有光谷联合等40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

  全市农产品供应武汉地区33家高校,覆盖83万人;

  聘请92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市政府咨询委员。在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中心叶永刚教授团队帮助下,黄冈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全市“新三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发展到15家,“四板”242家,在全省均仅次于武汉市。

  2015年7月,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在黄州举行。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三部委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多所高校领导出席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剖析黄冈经验时指出,“与其他城市不同,黄冈最大的特点是打造了‘一园八基地’平台和完整的工作体系和机制。”

  机制驱动:以人才新政为引擎,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改革开放以来,黄冈累计培养大学生80多万人,回流家乡的不足10%。

  2013年,一项关于“黄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引进人才和科技力量”,占比57%。

  求贤若渴的黄冈如何吸引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大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陈安丽挂帅的市校合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位副市长+一个部门+一个工作专班+联系一至两个高校”的对接机制,实行市县联动、线上线下互动。

  两年多来,市政府全体领导、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累计近100次走进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站台推介黄冈,招揽英才。仅去年下半年,陈安丽带队赴北京、上海举行推介会,新拓展省外重点合作高校23所。

  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建立9个工作专班、14个对接小组、23个高校联络工作站,负责具体抓落实。

  “借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常设机构——市校合作办公室,负责整体设计、统筹协调、考核奖励、督办落实等,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出台黄冈版人才新政,吸引大学生来此实习创业——

  实习实训的大学生每人每月享有500元的生活补贴;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满3年以上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高职专科生,每人每年分别发放生活津贴12000元、6000元、4000元、2000元;提供132套55平方米的“人才公寓”,3年免租金……

  “人才新政”沸腾了大学校园,吹响了黄冈发展“集结号”,两年多来,3。8万名大学生青春激荡红土地——

  黄冈市中心医院一次性引进武汉大学肿瘤学留美博士等8名博士,带动全院医疗技术不断提升,造福老区群众;

  欧阳晨曦等9位国家“千人计划”、2位省“百人计划”专家带着14项科技攻关项目扎根黄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申阳带着图纸来到黄冈,很快,他制造的餐厅机器人走进了武汉餐厅;

  余凡等三名大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研发出一种功能性涂料,畅销全国;

  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陈安丽指出:要把大学生实习创业的事,当作“我家里的事,我家人的事”一样对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史长宽、梁惠君夫妇到黄冈实习实训,毕业后选择留在黄冈。如今,5万元购房补贴,助力他们买了新房,儿子已在黄冈市实验小学读一年级。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设立首期5000万元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引入珞珈梧桐、北京约瑟和高投天使三支创投基金。已帮助33家企业申请创业就业大学生津补贴近18万元。

  2015年6月落户在大别山创业中心的黄冈壬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智慧物业和智慧社区的高新科技企业。

  公司负责人南泉忘不了,去年公司刚进入市场遇到困难时,她抱着试试的心理,写了一封信送交市长陈安丽。“没想到,很快得到陈市长的亲笔批示,之后经多个 部门帮扶,让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短短几个月,公司已获得9项国家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0版本顺利上线并于年底覆盖全黄冈,用户数量突破100万, 并于去年12月登陆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壬和科技不是个案。短短两年,清华大学赵小虎等26名博士、北京大学邓如飞等312名硕士等一大批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进入我市事业单位、医院、企业;入驻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团队628个。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创新团队、科技项目和高新企业,更孵化着黄冈未来的一个个新兴优势产业。两年多来,仅黄冈市区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就有2家公司成功登陆新四版,4家公司孵化成功进入加速器,7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或股权投资,获得总资金额近3000万元。

  数据见证变化。2015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3。15万户,增长72。6%,增速居全省首位,其中超过7000家是大学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17%,比10年前提高近5个百分点。

  激发智慧,推动创新创业。在2015年12月31日召开的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三大行动”升级版,开展“四大行动”,将创新创 业行动纳入全域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让创新创业“野蛮生长”。

  项目驱动:以千企联百校为支点,建设“智”造创新高地

  湖北行星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峰清楚记得,2014年,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公司将重心放在了开发非圆齿轮项目上,几个月尝试,但精度一直不理想。

  当年5月,正当行星苦无良策之际,市政府做媒联姻,和武汉理工大学签下合作协议,共建“武汉理工大学湖北行星传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陈定方教授率领专家团队入驻湖北行星,开展非圆齿轮传动系统等5项技术攻关,使该公司高端行星减速器成功替代了欧美产品。

  依托校企合作,湖北行星已自主研制开发行星齿轮减速机系列产品18项,21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技术被列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改变了我国中高端行星齿轮减速机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重工巨头里,在奥运鸟巢、北京地铁等重大工程上,在机器人、雷达、航天发射平台等高精尖领域中,都有湖北行星的传动支持。为此,湖北行星传动,有“中国之星”的美誉。

  “是校企合作,铸就了‘中国星’。我们将依托市政府千企联百校,朝着‘做行业先锋,创世界名牌,成为全球传动领域的领跑者’前进。”展望未来,吴俊峰信心百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让黄冈“智”造创天下。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黄冈在多年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依托校企合作,增强自主创新之路。

  为实现全市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全覆盖,2015年3月,我市与省经信委、教育厅、科技厅,在全省首次联合发起“千企联百校”活动。

  10月,成功组织开展了“千企联百校”市县巡回报告会10场。11月,举办了首场校企对接会,全国30所高校(院所)的86名专家教授分先进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3个专场与200多家企业开展路演对接,集中发布科技成果2300项,共签约合作项目106项。

  “‘千企联百校’在我们企业最需要新鲜血液时,为我们铺路搭桥,疏通脉络,送来了血源。”湖北贵族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明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3年以来,公司通过市校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和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研发低热损高温真空传输管,成为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绝热保温产品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与中广核太阳能公司、华电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太阳能系列产品,新订单超过1500万元。

  “十年企业靠老板,百年企业靠人才。”10年前,湖北宏源药业濒临破产。通过校企合作,借人才杠杆,撬动转型升级,湖北宏源药业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发中国版“乙二醛”,占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到40%以上,企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去年成功登陆新三板。

  如今,在经济欠发达的黄冈,一大批像湖北行星、贵族真空、宏源药业一样的“高、精、尖”企业茁壮成长,成为“转、调、创”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校企合作全覆盖,各类科技平台总量达到120家。通过千企联百校,我市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激励科技创新,早在2007年,市政府就出台了《黄冈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科技奖励大会。

  近两年,市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黄冈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大别山试验区科技体制机制 创新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聘用科技副总、创新团队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从“制造”走向“智造”、“创造”,创新驱动的核裂变效应初步显现:2015年,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67项,签约风险投资成果转化项目3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8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55%,实现经济效益169亿元。

  十年创新路,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科学决策,接力市校合作推进创新驱动;先行先试,攻坚科技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老区后发赶超的新路;黄冈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科技创新综合考评进位市。

  十年磨一剑,黄冈创新之花傲然绽放:人才济济,自主创新注入不竭动力;硕果累累,自主创新支撑发展改善民生;连续三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均居全省第一。

  创新发展,未有穷尽。竞进有为的黄冈人一定会将创新变成黄冈的新风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火必成燎原之势。(沈红星)

  关键词检索: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图文信息
  1. 乱进补致女童发育 乱进补如食毒?

    乱进补致女童发育 乱进补如食毒?

    进补是好事,但是乱进补可就不可取了。一名女童由于乱进补,导致乳房发育。前段时间在儿童生长发育中心门诊,6岁女孩童童被奶奶带来就诊,老...[详细]

  2. 黄冈市质量宣传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

    黄冈市质量宣传培训班在市委党校

      【黄冈市质量宣传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质量大会精神,深入推进"双十行动",提高宣传质量,增强宣传实效,营...[详细]

  3. 乱进补致女童发育 乱进补如食毒?
  4. 黄冈市质量宣传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
  5. 第四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黄冈市参赛队伍选拔活动举
  6. 在押人员写诗 难不成是林冲梁山好汉再世?
  7. 血贩子年入超百万 这挣的是黑心血汗钱!
  8. 常州通报毒地事件 自己查自己哪来的公正?
  9. 奇葩粗细腿建筑 就不能来栋霸气点的?
  10. 西塞山区陈家湾地块棚改房源推介会召开
  11. 在押人员写诗 一心报仇问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