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一村出41个博士 探访台山县白沙镇西村(3)

 时间:2017-08-11 23:15:51编辑:李梦来源: 综合
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我们祖上就有读书学习的好传统。村里的几辈人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笔筒装米,也要教子读书’;就是说,即便家里穷得米用一个笔筒就能装下,也要省吃俭用供后代读书。”黄在说,“大家认为,读书人不仅是自己有文化、有出息,而且还能富家强国。所以家家户户都舍得花钱供孩子上学,都愿意智力投资。”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说起自己的经历,黄在也颇有感触,“1977年恢复高考,那时候我已经结婚,但是,听说可以考大学,家里人非常支持我参加,希望我能像祖父那样,学有所成;当时我的文科总分在当地是第一名,文、理两科合计成绩第三名,因为体检不过关而没能上大学;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学习,后来经过7年时间,函授拿到了本科文凭。”他说,“我那时已经工作了,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村里这种一代代传下的读书好风气,也许就没有我的后来。”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黄在认为,西村能够成为“博士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村的华侨多,早期的华侨在外面做劳工谋生的同时,也见到了外国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出身南阳里村的黄朝翰博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新一代华侨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取得好成绩,与老一辈的华侨艰苦奋斗是分不开,他们大多数没受过正规教育,人在他乡,老一辈华侨深受“没有文化”之苦,为改变现状,对新一代寄予厚望。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早在清末,西村的老华侨们就把分散在十几处的私塾集中起来,让出家族的黄氏祠堂,投资办起了“绍宪学校”,给村里打下了教育事业的良好基础。当时,教师薪俸很丰厚,但对师资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一律住校,从小学英文,并且注重品德教育。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耀目光环下的爱国爱乡情怀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随岁月流逝,昔日闻名的“博士村”如今显得日渐冷落;然而,相互掩映的洋楼与大青砖瓦房仍可见当年的荣光,也见证着博士们的爱国爱乡情怀。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村子里的博士多数是华侨,普遍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黄在说,“他们不仅支持家乡居住条件改善,也通过自己的所长为国为乡做贡献。”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和黄俊杰一样,黄朝辉博士虽然自幼生活在加拿大,后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却应当时国民政府的邀请,回国参与国家建设;而黄昌荣博士现在经常回国讲学交流,帮助选拔专业医学人才赴加拿大深造,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聘为名誉教授。c7e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而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对家乡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博士们在内的华侨先后有四百多人次捐款,为家乡的学校增添各种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沿着绍宪学校的历史足迹,也会发现到处都有华侨捐资助学的身影:1972年,三间大祠堂改建为平房校舍时,旅港乡亲黄耀栋出钱出力带头捐款;1987年旅美乡亲黄松锦独资兴建“风仪楼”;1999年,重新建造新校舍,旅美实业家黄卓林捐资100万元建教学大楼……

一村出41个博士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560828.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一村出41个博士 探访台山县白沙镇西村]相关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一村出41个博士]一村出41个博士 探访台山县白沙镇西村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