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渝东南一“上访村”20年之变 “状纸”如今压箱底

 时间:2015-11-19 18:34:45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一江碧水,两个渔滩——渝东南一“上访村”20年之变

74岁的李泽怀,仍然保存着一沓上访材料。20多年来,这些曾经出自他手、如今压在箱底的“状纸”,曾记载着重庆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4000余群众反映的问题,被送到过各级政府部门。

当着街道和社区干部的面,谈起上访之路,这个退休民办教师、村里的“笔杆子”、朴实的土家族老汉,略显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实事求是地说,渔滩穷不穷,都是这一江水,关键看共产党和老百姓有没有鱼水情。”

故事要从黔江渔滩水电站修建说起。

险滩变平湖 失地生民怨

渔滩,武陵山间、阿蓬江畔一处土家族聚居地,因湍流险滩宜渔得名,现在行政区划上虽是重庆黔江区冯家街道的一个社区,却是典型的农村风貌。1986年,当地在此拦江筑坝建电站,险滩变平湖,大量农田被淹,民众出入迂回艰辛。

为了修电站,如今69岁的万书毛,当年不仅亲眼看着自家3亩多肥田被淹,还跟村里的男人们一起出船为电站采砂、运砂。“黔江区连续多年是国家级贫困县,电站是靠群众人堆肩扛建起来的。”当地干部说。

1990年,黔江渔滩水电站建成发电,黔江地区电力紧缺得以缓解,渔滩百姓的生活却犯了难。万书毛全家6口,人均仅剩不足半亩地。当初政府在电站或者新建一个水泥厂给居民安排工作的承诺,也没有了下文。家门口守着个电站,村里用电比县里贵上好几倍。

渔滩昔日的一首顺口溜道出了群众的心声:“自从电站一修起,肥沃土地被水淹,出行道路被阻断。补偿低,生计艰,背井离乡打工难。水位高,过江难,赶集干活靠坐船。”

矛盾激化 干群的心路堵了

电站修好后的头几年里,由于生活所迫,一些渔滩群众陆续开始上访,1993年至1996年间,矛盾开始激化。最严重的一次,近千人冲进当时的冯家坝镇政府食堂抢饭吃。

然而,事情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华社1996年播发的稿件《苦干兴黔江——四川黔江地区解决温饱记事》中这样写道:“黔江区198万建卡贫困户最根本、最迫切的穷,在缺粮上;要解决温饱首先是要吃饱肚子。”贫困地区改善民生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当时财力所限,对于上访群众,只能尽量安抚情绪,困难的发点米面油。”当地干部说。还是那一条阿蓬江,上涨的江水让渔滩仿佛变成了一个“孤岛”。

没路,老百姓走不出去,日子越过越穷;群众冷嘲热讽,干部不愿下来,“到处鸡屎牛粪伸不了脚”。在干部眼里,渔滩是不愿碰、不敢接的“老大难村”“马蜂窝村”;在群众眼里,干部不干实事,村民卖菜都不愿意卖给干部。渐渐地,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路也堵了。

承认错误听骂声 干群关系缓和

2003年前后,渔滩人黄正权回村任党总支书记,面对的是库区群众农业税无一人上缴,计划生育完全失控的局面。同为库区失地者,如何解开横在干群心中的这个疙瘩?“光靠救济不行,我们先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挨家挨户沉下去听骂声,”他说。

这期间,村民的上访仍在继续。街道、居委会将赶集日定为接待日,对群众意见逐一办理,共性问题张榜公示,请党员和居民代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不久后,党组织的努力逐渐得到群众回应,甩白眼的少了,客观反映情况的多了,不少人还主动找干部提建议。

有了群众支持,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1200亩桑园、300亩金银花、1000亩油茶、140户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相继涌现。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农业

文章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169222.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