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州市、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

年轻人如何传承民族手工艺

 时间:2015-08-14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拿起两支平淡无奇的蜡烛,融化成蜡油,用蜡刀蘸上熔蜡,慢慢在布上画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蓝靛浸染后,奇妙的花纹展现在布上,如今,潘凤英继承并创新着这门已有近1500年历史的“蜡染”老手艺。

这位18岁的苗族姑娘希望,能把这门少数民族的手艺带出苗侗村寨,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不想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共青团贵州省委等部门近日联合承办的中国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吸引了300多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者参加,国内70多家企业的代表近距离感受了这些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是潘凤英第一次和这么多民族手工艺者同台交流。现实中,老一辈手艺人在逐渐衰老,年轻一辈更多人想走出大山闯荡,愿意留在乡土中坚守和传承民族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比赛现场,一名评审专家表示,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让一部分东西越传越广,另一部分东西逐渐消亡。

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大赛促进青年手艺人之间的交流,让很多面临失传的手艺有更多接触市场的机会,让青年民族手工业者看到希望。

谁愿意传承老手艺

29岁的苗族姑娘吴治慧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州侗族自治州,是这次比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银饰制作者,在她的家族里,有三代银饰制作历史。

“这个手艺过去在我们那里是传男不传女的,我是个例外,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学了。”吴治慧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父辈不希望这门手艺就这么没落,让吴治慧有了开发银饰之美的缘分。“老一辈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艺术,但是他们明白这里面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和千百年来的传统积累,这个东西不能丢。”吴治慧说,传承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共同心愿。

但这样的心愿要想实现是个很大的难题。吴治慧介绍说,银饰制作是个非常耗时的活儿,有时候几个月才能制作一件,每天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下去,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快。

如何能让这些手工艺品卖得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让吴治慧感到担忧。学了这么多年,她制作银饰的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没有太多创新。她心中清楚,没有创新的东西很难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而缺少年轻人就很难有好的创新思维。

“这样的循环再持续下去,我们就完了。”吴治慧说。

贵州凯里的“绣娘”王启萍对此感触更深,今年65岁的她第一次走出家乡参加比赛。她发现,日常生活中衣裙上的绣片,在省外读书的孙女身上已经看不见了。一次,孙女回老家看到绣片问奶奶,“这是什么?”让王启萍哭笑不得。

王启萍介绍说,苗家有一种风俗:女孩从三四岁就开始跟随奶奶或者母亲学习苗绣,到七八岁时,他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衣裙上了。根据苗族传统,苗族姑娘在结婚以前都要亲手准备自己的结婚新衣,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一套自己制作的结婚新衣为荣。

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像王启萍这样的老人很多,在他们心里,苗绣这类技艺谈不上有多“高大上”,但却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这些民族艺术。

现场的评审专家坦言,大多数民族手工艺项目都面临谁来传承的问题,当下的解决之道,是让青年能在传承中找到经济效益。

传承中如何找到生存之道

2008年从安顺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杨婷婷成为一名小学老师。闲暇时间里,她选择创新蜡染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门手艺。

文章地址: http://www.xianzhaiwang.cn/ent/61954.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