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新疆伊犁人60年的住房记忆

 时间:2015-09-25 17:50:11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当页面出现错位(表格引起的错位)或内容显示不完整时候,请点击这里阅读全文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走在新疆昭苏马场整齐划一的街道上,每条街的路灯杆上五星红旗鲜艳夺目,身穿民族特色服饰的漫画人物在村民院落的围墙上栩栩如生,一座座红顶子的安居富民房在雪山和草原的映衬下更具特色。

  今年60岁的蒙克和自治区同龄,是昭苏马场职工,当初他家住地窝子,如今搬进了新楼房。“几十年前,我们住的是地窝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住上了土木结构的平房。改革开放后,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2000年我家修建了砖房,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蒙克说,前不久,他家又住上了新楼房。“现在的新楼房和当初的地窝子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住地窝子时可真是苦,斜着挖一个大坑,上面放上几根木头,然后盖上席子,再铺上土,在斜面安一个门,就是‘房子’。一下雨门口全是泥,如果下大雨,水都灌进‘房子’里,人简直无处落脚。”

  2013年,安居富民项目惠及蒙克一家。国家补助3万元,他自掏12万元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楼房。“你看,我平常浇浇花,早晚出来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跳跳舞,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蒙克对记者说。

  离开昭苏马场,记者又来到昭苏县洪纳海乡别斯喀拉盖民俗生态村。一股绿意盎然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尽显自然和谐之美。午饭后的农家小院,家家开着大门,村民聚集在一起开心地聊家常。而在2011年以前,别斯喀拉盖村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记者只能徒步前往采访对象家。

  如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新房,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些变化都是安居富民工程带来的结果。

  伊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抗震处副处长阿不都吉力力·买买提告诉记者,自治州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以来,保质保量、又快又好地超额完成,建房户对这项惠民政策高度认可,积极参与建房,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国家和自治区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对口援疆、金融部门也大力支持。

  记者问及伊犁自治州成立初期的农牧民住房情况时,阿不都吉力力说,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州随着区、乡建制的完善,以区公所为中心的大型村镇逐渐形成,一部分牧民也分到了土地,当时居住条件比较艰苦,以冬窝子为主。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村镇建设发展较快,一些商业和集市贸易中心地位开始确立。不过当时大多数牧民依然依托农区村落过着半定居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牧民越冬草场远离农村,居住条件仍以冬窝子为主。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公社村镇社会功能逐步向“小而全”发展。与此同时,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建设普遍开始。居民点的统一规划改造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居民点建设以社镇和大队居民为中心,撤销一些分散的居民点,进行连片集中规划建设。此时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牧民告别阴冷潮湿的冬窝子,住上了土坯房,有条件的还住上了土木结构的房屋,甚至是砖瓦房。2004年,自治州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迅速改善。

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州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预计“十二五”期间,州直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210194户,累计投入资金203.65亿元。2015年,预计投入资金25.12亿元,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28550户,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91645万元,开工28550户,开工率100%。2011—2015年,州直共建安

文章地址: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108189.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