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州市、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

通讯:西藏贵族庄园农奴的时代“跨越”

 时间:2015-08-13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中新社日喀则8月13日电 题:西藏贵族庄园农奴的时代“跨越”

作者 杨喆

“从农奴到现在就像一步巨大的跨越,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73岁的丹增老人曾为奴17载,那是他青少年时代无法抹除的记忆。抚今追昔,做了自己主人的老人说,凭借一家人的双手,生活会越来越好。

从西藏江孜县城向西南约4公里,便可看到占地广阔的帕拉庄园。夏日午后,丹增老人常在庄园外的路旁闲逛,眯起眼睛,悠闲地晒着太阳。偶尔和人攀谈起,他指指庄园的房屋说,几十年前他便是住在这庄园对面,以一个农奴的身份。

帕拉庄园位于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三层楼的主体建筑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位于对面的朗生院,那曾是农奴们居住之处。

丹增出生即为农奴,与父母一同住在这里。西藏民主改革前,14户农奴共60多名奴隶挤在这个面积仅150平方米的院子中,里面的土屋低矮、阴暗、潮湿。童年时的丹增,白天为庄园放羊,夜里便和其他农奴挤在一起居住。

1959年前的旧西藏,农奴和奴隶被规定只能固定在所属领主的庄园土地上,不得擅自离开。如《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所言,其时,占西藏95%的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处境悲惨,毫无人权可言。

“早上7点左右出发到外面放羊,直到9点左右才回来。”丹增回忆说,一天干活十分辛苦,却只有两顿饭,无肉无菜,十分清淡,只能维持活着,好给奴隶主卖命,放羊时稍有闪失,挨打便是家常便饭。回想起自己和兄弟父母被打的往事,老人眼圈泛红,久久无言。

丹增是家中最大的孩子,父母饿肚子省下的一点糌粑,他更多地让给家里别的孩子。他回忆说,如今狗和牲畜不吃的东西他以前都吃过。“饿的时候,山上那些说不上名字的草,我抓起来便吃。”

旧西藏明确将人分成三等九级,身处最底层的丹增,几乎没有见到过庄园中的贵族,更无法踏入庄园,终日重复着繁重的劳动。直至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一举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丹增等农奴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当时村里开过会,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地和牲畜。”丹增说,从前放再多的羊也都不是自己的,直到那时才开始觉得有些东西属于自己。此后,他成立家庭,妻子也是曾经庄园里的农奴。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中央援藏工作等的推动下,丹增一家的生活同整个西藏发展一起蒸蒸日上。如今,丹增两个儿子一同照看30亩农田,放养牲畜,一家人住在300平方米的房间里,利用各类科技产品,方便自己的生活。

据统计,2014年,西藏人均寿命达68.2岁,比1965年的35.5岁提高了0.9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人民币,比1965年的108元增长了67.1倍。自治区成立50年来,曾经的农奴们,用丹增老人的话说,是过上了曾经贵族一样的生活。

时过境迁,如今的帕拉庄园四周,建起座座新居,新居的主人不少同丹增老人一样,是当年帕拉庄园中的农奴。

如今,丹增老人的生活不乏闲适,每天早上太阳出来他才起床,打扫自己的佛堂,如家人需要便去帮帮忙;午饭后,在村中散步、转经;傍晚回到家时,饭已做好,全家聊天,困了便入眠。

丹增老人说,家中活计少的季节,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到拉萨、山南、阿里等地的寺庙朝拜,转山、转湖。

文章地址: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59663.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