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漆艺“传统味儿”正在消减 创新能否破解传承困境?

 时间:2015-09-12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新华网太原9月12日电(记者王学涛)大漆之美,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平遥推光漆器、徽州菠萝漆器、北京金漆镶嵌漆器……展示了中国七千年漆艺文化的博大精深。漆艺大师们更是相聚在山西太原,共同探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漆艺遭遇现代困境

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用手掌推出光泽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真正的、传统的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天然大漆,这也是这项技艺的精髓所在。

“天然大漆有一定稠度,考验人的手上和眼里功夫,到陕西、四川、贵州等地买来后,要自己过滤、脱水、加辅料,还要在温度、湿度都标准的‘阴房’中晾干,制作一件小工艺品都需要两三个月。”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生金说。

正是受天然大漆原料少、制作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工艺品大多使用的是化工漆。

除了漆器制作的“传统味儿”正在消减外,有些漆艺种类还面临传承困境,年轻人不愿意参与。

雕漆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说,她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48年之久,虽然近70岁仍然坚持每天雕刻。她说,雕漆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元明清三代曾作为国礼。它是用天然大漆在一个器型上涂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进行浮雕,色彩是纯正的中国红。

“雕漆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独有的艺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件简单小器皿需要制作7个月至一年时间,复杂的屏风等大作品则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年轻人不太愿意学,传承濒危。”殷秀云说,在北京,雕漆从业者有百余人,其中老师傅占三分之二,年轻学徒仅有三分之一,她对雕漆的未来非常担忧。

传承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美协理事王和举认为,现代不少漆器制作者创作出的作品缺乏个性,用大漆用得被动,究其根源是对大漆认识不足。如果对传统工艺没有很好的传承,这样的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切艺术创作离不开抒情,艺术家看到美的事物会感动,会有灵感,否则就会视若无睹。因此,只有对漆艺热爱才有认识它、运用好它的可能性。”王和举说。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表示,传承传统工艺需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他说,自己试制成功当地久已失传的菠萝漆制作工艺,用这种工艺制作出的漆器表面是光滑的,细看又有不规则的非常美丽的纹理。

“想当年在工艺厂一坚守就是七八年,没有多少收入,那种坚持是很难的。但只要锲而不舍地专心做一件事,不被名利所诱惑,就一定会水滴石穿。”甘而可说,菠萝漆制作工艺曾很长时间处于消亡境地,他通过十多年努力,终于把这项技艺恢复过来。

殷秀云对此也有深刻体会。她说,雕漆经营不好的时候,一些企业把雕漆生产车间取消了。她就到一家乡镇企业去上班,每天早晨五点出发,需要换5次车用近4个小时才能到企业去。并且一个月工资仅300元,还不能保证按时发。

“最困难的时候厂子里都发不了工资,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这个厂子能让我和雕漆对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殷秀云说。

创新是漆艺振兴之路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艺的重要门类,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所表现出的珠光宝气、雍容华贵,体现了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的工艺品。清王朝解体后,这门原本主要为宫廷服务的漆器工艺逐渐传向民间。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

文章地址: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90797.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