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云南畹町“老兵村”:先辈远征抗战 后辈建设边疆

 时间:2015-09-02编辑:来源:www.xianzhaiwang.cn

中新网瑞丽9月2日电 2日,64岁的老村长范畹生带着双胞胎孙女准备去体检。和他一样叫“畹生”的,在他们村子里,有四个。

范畹生的家在中缅边境的云南畹町团结村。这里的村民几乎来自半个中国——远征军和他们的后代。七十年前,中国远征军收复畹町后,不少远征军老兵滞留于此,其中47名远征军老兵在此组成了一个村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如今,团结村里的远征军老兵已经全部去世,仅留四个遗孀和他们的后代。

团结村距离畹町口岸不远,整个村子沿边境而建。站在村中居民家中的小楼上,就能见到不远处的缅甸村庄。

“……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他们从全国14个省告别家乡,离别亲人奔赴滇西,甚至缅甸、印度参战。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复,他们光荣完成了抗敌的使命,解甲归田。当时,由于条件原因,很多人流落畹町,自谋生路。解放前,他们为了生活,参加了畹町当地的力行,靠着搬运进出口物资谋生,生活稳定后,大部分抗战老兵开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团结村村委会门前的一块汉白玉石雕上,雕刻着团结村简史。

范畹生的老家在广东,他的父亲范水炳在1996年去世。“后来也曾想过要回去,但都回不去了”。老村长说起父亲,忍不住哽咽。为了让后人记住父辈曾付出的努力,他们决定编写团结村的简史。

负责编写团结村简史的,还有李洪刚。李洪刚的父亲李旺原籍也是广东,是远征军200师的一名下级军官。和其他流落畹町的老兵一样,李旺也在抗战胜利后加入了当地的力行。解放后畹町成立了搬运工会,老兵们全部成为工会的工人,从此摆脱了帮会的盘剥。但到了1952年,随着边境口岸进口货物减少,老兵们依靠搬运货物已经很难维持生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老兵们开始在畹町开荒种田,逐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很多老兵也都在畹町娶妻生子,于是有了很多“畹生”。

“周恩来总理1956年12月15日陪同应邀前来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的缅甸联邦总理吴巴瑞一行,取道缅甸九谷,进入滇西边陲重镇畹町”。李洪刚回忆,当两国总理步行踏过畹町桥时,当时9岁的他正在欢迎队伍的少先队队列里。“我们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系着红领巾,看着周总理走过,心里很激动。”

在范畹生和李洪刚成长过程中,因为历史原因,父辈们不愿意过多向外人提起他们的身世,团结村也一直湮没在大山深处。

如今,团结村里的远征军老兵都已去世,后代们也在此安居乐业。李洪刚说,解放后,流落畹町的父辈们开荒种地,又成立了合作社。改革开放后,团结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制,经过父辈们数十年的经营,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团结村开垦的土地700余亩,由老兵们的后代、亲属组成的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389人,他们很多人告别了农业生产,从事商业、运输等行业。

为了纪念父辈们在畹町创业扎根的不易,2013年,李洪刚和老村长范畹生一起,将村史与当初创业的47名老兵名单雕刻在团结村村口的汉白玉石雕上,汉白玉石碑上还有两行大字:“先辈远征抗战难归乡,后辈勤劳善良建边疆”。

文章地址: http://www.xianzhaiwang.cn/shehui/81037.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